1492年哥伦布带着他90人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由西线前往亚洲,希望能完成环绕地球一周的梦想,却无意中发现“新大陆”。他们在古巴东南部见到一座山峦起伏的岛屿,哥伦布随即命名为伊斯帕尼奥拉岛(意为西班牙岛),并于当年圣诞节之日在岛上建立了“新大陆”上的第一个欧洲人据点。随着历史岁月的流逝,伊斯帕尼奥拉岛被分隔为西部的法国殖民地海地和东部的西班牙殖民地多米尼加,两国后相继独立,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其文化、语言等却完全不同。
海地作为第一个由奴隶建立的黑人国家,又经过了1804年的灭绝白人运动,人种比较单一,目前全国95%以上为黑人,这在进入海地后很快就能感觉到。虽然海地在几十年前曾是加勒比首屈一指的度假胜地(克林顿夫妇就是在那里度的蜜月),但时光倒转,目前海地是美洲最穷的国家,又经历了2010年大地震的摧残,几乎没有什么人去海地旅游,以致我在美国转机时引起了边检官的关注,还问“海地有什么好玩的?”确实,即使是在海地第一旅游地国家历史公园我也只见到两名外国游客,在海地的吃住行周边都是当地人,这与隔壁的多米尼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是海地旅游的重要特征。
太子港(Port-au-Prince)
太子港——一个美丽的名字,记得小时候这三个字经常出现在电视新闻中。老实讲,抵达太子港时还是颇有些激动的。都说机场是一个国家的窗口,正像雅浦机场安排无上装少女为每一位游客鲜花一样,太子港机场也有当地乐队为大家演唱。但好景不长,刚过边检就发现机场内唯一的一台AMT机器吐不出钱来,而机场内又没有换钱的地方,这使我坐taptap(一种当地的公共交通工具)进城的打算彻底破灭。无奈,我只得花30美元叫了一辆出租车进城,沿途观赏太子港“市容”。
搞掂旅馆后,我准备出去走走。马路上的行人很多,这反而使这个城市变得安全(至少是白天)。起到同样作用的还有时不时穿梭而过的标有“UN”字样的车辆和超市前挎着冲锋枪的保安。太子港本身没有什么景点,本想去看看用以命名城市的港口(1706年法国轮船“太子号”抵达这里,由此得名),但我所能走到的海边都被封了起来,我便去当地著名的农贸市场Mache de Fer凑了凑热闹,卖工艺品的小贩的英文程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让我叹为观止。太子港虽然很穷,但也不失特色,特别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Bar-Resto(事实上海地的大部分餐厅同时也都是酒吧)不间断地放着当地的黑人摇滚乐,给这个城市增添了无限活力。太子港的心脏“战神广场”(Champ de Mars)现在已看不到一点地震的迹象(当时总统府倒塌后废墟一直没有得到清理,而广场上也搭起了大量的帐篷),成了一个绝佳的观人场所。
海地角(Cap-Haitien)
海地第二大城市,北部要镇,海地独立运动的发源地。太子港至海地角的1号公路已完全铺好,每天有多班中巴往返两地,客满即走,行程约6个小时,票价600古德(15美元)。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这里的中巴也比较挤,如司机旁边的座位是坐两个人的。由于沿途的风景还可以(经过海边、平原和山地),也不感觉到很累。
海地角不是很大,也有一个农贸市场和一个中央广场。由于在太子港没有看到海港,我这次在海地角特地选择了一家位于海边的酒店。这家酒店旁边就是一家著名餐厅和超市,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在海地外币兑换都是在超市进行的(我甚至可以用美元买东西),而那家餐厅则成了我两个晚上消磨时间的场所(在海地仍然不建议晚上外出,但酒店内的餐厅实在是太索然无味了)。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在那里我不仅品尝到了海地国菜“克里奥尔鸡”,还伴随着当地的摇滚圣诞音乐度过了平安夜。
国家历史公园(The Citadelle & Sans Souci)
来海地旅游如果不去联合国世界文化遗址“国家历史公园”看看等于白来。“国家历史公园”位于米洛(Milot)镇,从海地角坐taptap半个小时就到了。景区分为“城堡”(the Citadelle)和圣苏西宫(Sans Souci)两部分。世界上有不少景点自称为“世界第八奇观”,“城堡”就是其中之一,由海地独立运动领导人、前奴隶亨利·克里斯托夫为抵抗法国殖民者于1805年下令修建。建设过程历时15年,动用两万劳工。而山脚下的圣苏西宫则是当年克里斯托夫的王宫,已于1842年海地角大地震时被毁,目前看到的只是遗址。“城堡”在山顶,可以骑马上山,大约一个半小时,沿途风光不错。整个景区门票加骑马加导游共45美元。